碳基材料龙头股(碳基材料龙头股票有哪些)
(报告出品方/作者:国金证券,姚遥、张嘉文)
1 自研核心技术铸就碳基复合材料龙头
发展历程:创业十五载,专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。公司前身博云高科成立 于 2005 年 6 月,2015 年 12 月整体变更为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, 期间在碳纤维预制体、大尺寸碳/碳复合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, 2019 年成为唯一入选工信部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名单的碳基复合材料 制造企业,2021 年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荣获制造业“单项冠军”称号。
主营业务:聚焦碳/碳复合材料,主要应用于热场系统。公司主要从事先进 碳基复合材料及产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现阶段聚焦于碳/碳复合材料及 产品,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的晶硅制造热场系统。
营收构成:热场系统贡献绝大部分营收,下游领域主要为光伏。热场系统 系列产品是公司最大的主营业务,主要包括单晶炉拉制热场系统(坩埚、 导流筒、保温筒等,2021 年营收占比 99.5%)、多晶铸锭炉热场系统、真 空热处理领域产品等,2021 年公司热场系统系列产品营收 13.36 亿元,营 收占比 99.85%。分行业看,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、半导体、高温热处 理等领域,2021 年光伏行业营收占比 97.76%。
下游需求提升及产品迭代促进业绩高增。受下游硅片产能提升以及大尺寸 技术迭代影响,近年公司业绩高速增长,2021 实现营业收入 13.38 亿元, 同比高增 213.72%;实现归母净利润 5.01 亿元,同比高增 197.25%。
毛利率维持高位,费用率稳步下降。受益于产品质量及成本优势,公司毛 利率维持在 60%左右,近年公司为稳定市占率下调了部分热场系统产品售 价,但仍凭借成本优势将毛利率维持在远超同行业竞争者的较高水平, 2021 年毛利率 57.27%。公司净利率有所提升,主要由于费用率下降。
多期股权激励充分绑定核心员工。公司上市后已发布两期股权激励,2020 年 8 月一期股权激励 50 万股、授予价格 39.75 元/股,2021 年 6 月二期股 权激励 100 万股、授予价格 80 元/股,深度绑定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。
2 碳/碳热场业务:技术优势拉开盈利差距,产能扩张巩固龙头地位
2.1 碳/碳热场需求:光伏行业高景气,碳基复合材料需求高增
热场系统是制备单晶硅、多晶铸锭的关键设备。热场系统主要在高温设备 中起到支撑、隔热或导流作用,主要分为单晶拉制炉热场系统、多晶铸锭 炉热场系统。单晶拉制炉热场系统主要用于光伏行业、半导体行业中的单 晶硅长晶、拉制过程,是制备单晶硅的关键设备;多晶铸锭炉热场系统是 光伏行业多晶铸锭的关键设备。
晶硅制造热场系统中,碳基复合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逐步替代石墨材料。 光伏发展初期,热场系统部件材料主要采用国外进口的高纯、高强等静压 石墨;随着硅片尺寸扩大,单晶硅拉制炉容量快速扩大,等静压石墨在安 全性、经济性方面的缺点逐步显现,碳基复合材料凭借优异的性能逐步形 成对等静压石墨材料的替代:
安全性高:碳基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耐热冲击性,而石墨反复高温热 震下易产生裂纹,难以精确控制硅融体的温度,影响拉制单晶硅的品 质。
可设计性强、有效降低能源消耗:大型石墨材料成型困难,而碳基复 合材料具有结构及功能可设计性,可通过预制体结构设计和致密化工 艺制备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产品,无余料浪费,有效降低单晶硅的生产 能源消耗。
使用寿命长、性价比高:光伏用碳基热场材料经过了 1800-2000℃的 高温热处理,具备良好的耐热冲击性,与石墨相比性能更优异、寿命 更长、综合性价比更高。
碳基复合材料渗透率逐步提升。由于碳基复合材料相比石墨材料具有更优 异的力学性能和抗侵蚀能力,2016 年以来碳基复合材料在单晶拉制炉热场 中的渗透率快速提高,坩埚、导流筒、保温筒渗透率已超过等静压石墨, 2020 年坩埚领域渗透率已超过 95%。随着硅片大型化、薄片化及 N 型硅 片推进,导流筒、保温筒领域的渗透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。
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,光伏超级成长周期开启。2020 年 9 月中国宣布努 力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、2030 年之前实现碳达峰,欧盟、美国、日本等 主要经济体也制定了执行周期 30-40 年的碳中和目标,能源转型成为全球 共识。近期地缘政治动荡,2 月 28 日德国提出拟将 100%实现可再生能源 发电的目标提前 15 年至 2035 年达成,3 月 8 日欧盟提出一项名为 REPowerEU 的方案,旨在 2030 年前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, “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”逐步成为全球共识。但 2020 年全球光伏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 1.37%,光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仅为 3.2%,能源 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,光伏超级成长周期开启。
全球平均成本快速下降,光伏平价时代来临。2020 年,全球光伏平均建造 成本为 883 USD/kW,同降 12.5%;全球 LCOE 均值 0.057 USD/kWh, 已经低于欧洲 27 国工业电价(0.102-0.301 USD/kWh )和居民电价 (0.115-0.382 USD/kWh),光伏平价时代来临。
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维持高增。在 2020 年以前的补贴时代,因需求可预测 性相对较高,供应链长期处于过剩状态,“需求超预期”更多体现为后验的 “装机量”超预期。而从 2021 年开始,在平价、疫情、双碳等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,全球新能源“潜在需求规模”急速扩张。考虑到光伏成为全球 绝大部分地区最低成本电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,在全球各国将“加速清洁 能源转型、提升能源独立性”提升到战略诉求高度的背景下,我们认为光 伏需求将持续维持高增长,中性情境下 2022-2024 年全球新增装机分别为 230/288/368GW,同比增速 35.5%/25%/28%,CARG29.4%。
硅片企业扩产促进热场新增需求提升。随着光伏行业需求快速释放,2020 年以来隆基股份、中环股份、晶澳科技、京运通等龙头硅片企业均进行了 单晶硅棒产能扩建,据公开信息,2020 年以来已规划建设单晶硅棒项目超 过 359GW,为热场公司带来新增需求量。
硅片大型化推进,碳/碳热场渗透率提升带来改造需求。大尺寸硅片可以提 升电池和组件产线的产出量、降低单瓦成本,同时能直接提升组件功率、 降低度电成本,近年来硅片大型化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。随着光伏市场主 流硅片尺寸不断增大,对硅片制造设备及热场的尺寸要求亦不断增大,由 于大型石墨材料成型困难,热场产品尺寸增大有望促进先进碳基复合材料 对石墨材料部件的升级换代,将带来硅片设备的更新迭代,引发新的热场 改造需求。
下游需求拉动&渗透率提升,碳/碳热场需求快速增长。随着光伏行业特别 是单晶硅棒领域的扩产推进,碳/碳热场材料新增需求不断扩大;考虑到碳/ 碳热场材料供给释放后导流筒、保温筒渗透率的快速提升,我们预计 2021-2024 年渗透率逐步提升至 70%/78%/83%85%。考虑到热场的新增 需求(新增产能安装需求)、替换需求(单晶炉不更换的情况下热场材料寿 命耗尽带来的更换需求)、改造需求(改造热场以提升原有设备生产效率、 适应硅片发展趋势带来的需求),我们预计 2022-2024 年碳基复合材料热 场总需求将达到 5617/6705/8256 吨,同比增长 54.0%/19.4%/23.1%,三 年复合增速 31.3%,保持高速增长。
2.2 碳/碳热场行业:双寡头格局,先发优势明显
碳/碳热场环节复盘:龙头变迁速度较慢,存在先发优势。在碳/碳热场环节 发展历程中,行业格局较为稳定,具有明显的壁垒和先发优势,主要由于 碳/碳热场环节是技术密集行业,且存在客户壁垒。
碳/碳热场环节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因之一:技术壁垒高。碳/碳复合材料的生 产方式是将碳纤维预制体与甲烷高温裂解出的碳进行积附,需要在 2200 度以上的高温中经过多个沉积周期使产品性能达到使用要求,具有技术难 度大、研发投入高、研发周期长等特点,技术创新、新产品开发需要大量 资金及人员的长期投入,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。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凭借着 早期形成的碳/碳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体系及产品开发框架,积累了雄厚的技 术基础,新进入者需要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。
碳/碳热场环节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因之二:存在客户认证壁垒。热场下游客 户会对供应商执行严格的考察和全面认证程序,涉及技术评审、产品报价、 样品检测、小批量试用、批量生产等多个阶段,行业下游客户在确保供应 商的生产设备、研发能力、工艺流程、管理水平、产品质量等都能达到认 证要求后才会考虑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认证周期较长,认证时间成本 较高。且一旦供应商进入客户供应链体系,基于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性、控 制供应商开发与维护成本等方面的考虑,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已定型的 产品供应结构,市场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供应商认证壁垒。
技术及客户壁垒高、建设周期长,国内碳/碳热场行业呈现双寡头格局。由 于技术研发需要大量投资且建设周期较长(通常 1-2 年),碳/碳热场行业 属于技术密集行业,且存在客户壁垒,先发优势明显。部分单晶硅片企业 曾布局热场产能以实现原料自供,但扩产进展略慢,当前主要单晶硅片企 业仍以外采为主。目前碳/碳热场行业呈现双寡头格局,公司和西安超码 (中天火箭子公司)为主要的市场参与者,合计占有过半的市场份额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2.3 公司核心竞争力:技术优势拉开盈利差距
核心竞争力:技术优势拉开盈利差距。公司自设立以来即专注先进碳基复 合材料,先后在碳纤维预制体、大尺寸碳/碳复合材料、低成本制备等关键 技术上取得突破,雄厚研发实力支撑技术不断进步。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 同增 87.6%至 6497 万元,截至 2021 年底研发人员占比达 14.59%,研发 费用率处于行业高位。凭借核心技术优势,公司热场产品毛利率一直维持 行业较高水平,2017-2020 年与西安超码热场业务毛利率保持约 30%的差 距,2021 年在产品价格下降近 10%的背景下仍凭借技术优势保持 57.3% 的高毛利率。
核心优势 1:技术优势提高单吨售价。2017-2018 年公司单吨售价比西安 超码高 34 万元/吨以上,2019 年受 531 政策的影响下调了售价,但仍高于 西安超码 10.38 万元/吨,2021 年单吨售价较已披露年报的天宜上佳高 24.9 万元/吨。公司单吨售价高主要有两个原因:
产品重量较轻:公司的技术路线使得同种型号、满足同样性能要求的 产品重量较行业其他公司更轻,在单件产品售价相同的情况下,单吨 售价更高;
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附加值产品:公司使用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 备碳基复合材料,制备的产品具有高温性能好、纯度高的优点,使得 公司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。
核心优势 2:快速化学气相沉积、碳纤维预制体制备等核心技术降低单位 直接材料成本。成本分拆后发现,公司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和单位制造费用 均大幅低于西安超码,2020 年公司单位直接材料成本比西安超码低 7.51 万元/吨,单位制造费用低 19.57 万元/吨。
公司单位直接材料成本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:
1)自制重要原料碳纤维预制体。公司自己编织制造碳/碳热场产品的 重要原料碳纤维预制体,而竞争对手多为购买。2019 年公司碳纤维预 制体直接材料成本为 191.02 元/千克,比西安超码直接采购价 362.47 元/千克低 171.45 元/千克,模拟毛利率为 47.3%,与西安超码预制体 供应商江苏天鸟 2018 年销售毛利率 47.94%相近。
2)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。公司增密阶段使用快速化 学气相沉积技术,与竞争对手获得裂解碳的途径和成本不同,这种方 法制备的产品具有高温性能好、纯度高的优点,单位原材料对应的产 量更高,降低公司的单位直接材料成本。
核心优势 3:沉积周期短,批量制备减少电耗。公司采用定向流动快速化 学气相沉积技术批量制备大尺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,沉积周期在传统 沉积周期一半以内,极大减少了电力消耗。2017 年到 2019 年公司单位产 量耗电量的下降幅度为 35.39%,快于西安超码 29.36%的下降幅度,2020 及 2021Q1 单位产量耗电量进一步下降。
2.4 大型化&N 型趋势放大公司技术优势,充足订单保障新增产能消化
大尺寸产品研发领先,巩固竞争优势。目前公司具有单晶硅拉制炉用 26- 36 英寸坩埚、导流筒、保温筒等核心产品,能够满足市场中 182mm、 210mm 等各尺寸硅片产品的应用需求。同时公司积极进行大尺寸产品研发, 40、42 英寸产品已实现小批量试制、生产和交付,该产品除能向下兼容市 场所有尺寸硅片的需求外,还能进一步增加单炉硅料的投料量、提高单晶 硅棒拉制效率、降低生产成本,巩固竞争优势。
N 型技术对热场纯度要求高,放大公司技术优势。目前 P 型单晶电池量产 转化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,N 型电池量产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,将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。N 型硅片热场与 P 型硅片热场的技术路线、基本设 备配臵基本相同,差别在于 N 型硅片对热场纯度要求更高,纯度要求达 “灰分<100ppm”(P 型硅片用热场纯度要求灰分<200ppm)。公司通过 单一气源甲烷热裂解技术获得基体碳,并通过快速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形成 碳/碳复合材料,制备的沉积基体纯度较高;同时具有高温纯化技术、高纯 涂层技术等多项技术储备,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高纯度产品,有望充分受 益 N型趋势。
产能快速扩张巩固龙头地位。2019 年底公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能仅 200 吨,上市以来三次融资扩产扩大产能规模,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 的生产效率提升持续降低成本,扩大市场占有率。截止 2021 年底公司具 有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能 1600 吨,随着在建产能释放,我们预计 2022- 2023 年底将达到 2600/3450 吨,可覆盖 2022-2023 年近一半行业需求。
客户资源优势明显,充足订单保障产能消化。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存在 客户资源壁垒,认证周期长、认证时间成本高,公司凭借出色的技术创新、 产品质量和服务获得了较高的客户认可度,与全球知名光伏晶硅制造商建 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,并与隆基股份、晶科能源、上机数控等企业签订了 长期合作协议。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在手订单 9.73 亿元(含税),对应出 货量约 973 吨(按照含税价 100 万元/吨测算),可覆盖公司 2021 年底 1600 吨产能的 60.8%。此外,公司与多个主要客户签订了合计约 3900 吨 的长期合作协议(折合金额约 39 亿元),截至 2021 年底仍有超过 3100 吨 待 2022-2023 年执行,充分保障新增产能消化。
3 碳基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扩大,新材料平台未来可期
拓宽碳基材料应用领域,依托金博研究院打造新材料平台。公司定增项目 拟投资 8 亿元建设金博研究院,依托对碳基新材料的研究和积累,进一步 丰富碳基新材料在光伏、半导体、高温热处理、氢燃料电池、摩擦制动等 领域的应用,拟利用 3-5 年时间打造碳基新材料平台。
3.1 半导体领域:碳/碳复合材料渗透率提升,积极拓展第三代半导体市场
半导体市场拓展成效显著。公司产品在半导体市场主要应用于晶硅制备领 域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,2021 年半导体领域贡献营收 2436.16 万元,同比 高增 249%,半导体市场拓展成效显著。
晶硅制备领域:硅片大型化推动碳/碳复合材料渗透率提升。与光伏领域相 似,公司的碳/碳复合材料产品应用于半导体拉晶阶段的单晶硅拉制炉热场 系统。近年大尺寸硅片因成本优势逐步推广,据 SEMI 统计,2019 年 12 英寸硅片占全部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的 67.2%,据 ICInsights 预测,2021 年 12 英寸硅片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 71.2%。目前,半导体用晶硅制造热 场系统中的部件以高纯等静压石墨产品为主,公司的碳/碳复合材料部件具 有强度更高、性价比更高的特点,同时具有“近净成形工艺”制备优势, 在大尺寸热场部件的应用中相较石墨件具有竞争优势,有望依托硅片大型 化进程逐步提升渗透率。
第三代半导体领域:碳化硅衬底国产化带动原材料需求增加。碳化硅 (SiC)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核心,是制作高温、高频、大功率、高压器 件的理想材料之一,应用领域广泛。衬底制造是 SiC 产业链技术壁垒最高、 价值量最大环节,是未来 SiC 大规模产业化推进的核心。随着下游应用放 量,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积极投入碳化硅衬底国产化进程,目前中国大陆 碳化硅衬底规划投资超 200 亿元,未来远期规划年产能超 400 万片,随着 国内碳化硅衬底产能建设的推进,市场对于其原材料高纯热场、高纯保温、 高纯碳粉、高纯碳化硅粉等需求将快速增加。
高纯度、低成本碳粉助力第三代半导体市场拓展。公司生产的碳粉为碳基 复合材料生产过程(化学气相沉积工艺)的副产品,具有纯度高、成本低 等天然优势;此外,公司在高温热处理工艺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,具 有成熟的合成高纯碳化硅粉所需的高温热处理工艺。目前公司已掌握高纯 碳粉、高纯碳化硅粉、高纯保温材料的制备技术并进行试制,2022 年 4 月 8 日与天科合达就高纯热场材料、高纯保温材料、高纯粉体材料在第三代 半导体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第三代半导体市场拓展 稳步推进。
3.2 高温热处理领域:应用拓展推动营收稳步增长
应用拓展推动营收稳步增长。公司在高温热处理领域的主要产品为模套料 盘棒/管材和其他非标准异形件,主要应用在真空烧结、压力烧结、粉末冶 金、硬质合金、金属冶炼、金属提纯等领域。高温热处理领域对碳基复合 材料产品的纯度要求相对更低,但产品种类、应用场景更为丰富,目前主 要碳基复合材料企业处于应用拓展阶段。2021 年公司高温热处理领域贡献 营收 364.43 万元,同比增长 61%,随着公司产品开发及推广逐步推进, 高温热处理板块营收有望稳步增长。
3.3 氢燃料电池领域:多产品布局,研发&产线建设同步推进
布局氢气、碳纸、储氢瓶等多种产品。公司 2021 年 9 月成立全资子公司 金博氢能,聚焦氢气制备、氢燃料电池碳纸制造、氢气瓶制造等业务,随 后稳步进行氢能业务的研发及市场开拓,2021 年 12 月金博氢能与广东联悦签署合作协议,广东联悦将负责销售金博氢能所生产的氢气,同时对金 博氢能运营提供培训指导、技术服务。
氢燃料电池前景广阔。相较纯电动汽车、混合动力汽车,氢燃料电池汽车 具有零排放、效率高、运行平稳、耐低温、续航稳定等诸多优点,《中国氢 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》预计 2030 年燃料电池商用车销量将达到 36 万辆,占商用车总销量的 7%,2050 年销量有望达到 160 万辆,占比 37%。 氢燃料电池汽车渗透率提升有望带动氢气制备、氢燃料电池碳纸、储氢装 臵等快速发展。
1)储氢瓶业务:同时布局Ⅲ型及Ⅳ型产品。储氢系统由储氢瓶、阀体、氢 循环泵、管路及附件构成,目前国内储氢瓶企业的产品以 35MPa 的Ⅲ型瓶 为主,逐步开始进行 70MPa IV 型瓶的技术布局,未来 3-5 年有望实现对 Ⅲ型瓶的部分替代。公司已开发出Ⅲ型碳纤维全缠绕氢气瓶,目前正进行 相关生产线建设;同时积极开发Ⅳ型碳纤维全缠绕氢气瓶,满足行业的发 展趋势。
2)氢气制备业务:成本优势显著,产能建设稳步推进。据中国氢能联盟预 计,2050 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至少达到 10%,氢气需求 量接近 6000 万吨。氢气为公司碳基复合材料生产过程(化学气相沉积工 艺)的副产品,仅需搜集、提纯即可利用,成本优势显著。目前公司已完 成氢气提纯与厂房设计,进入设备采购阶段。
3)氢燃料电池碳纸业务:国产替代空间广阔,第一代产品中试完成。气 体扩散层(GDL)在氢燃料电池中起到支撑催化层、收集电流、传导气体 和排出反应产物水的重要作用,其中碳纸是气体扩散层基底材料。公司非 公开发行募集说明书预计 2030 年我国氢燃料电池重卡保有量将达到 100 万辆,按照制造每个电堆需要 20 平方米的碳纸估算,碳纸需求量 2000 万 平方米左右,空间广阔。目前碳纸被海外企业垄断,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 口,国内企业普遍处于产品开发、送样测试阶段。公司目前已完成第一代 片状碳纸中试,整体性能与进口碳纸相当,部分性能优于进口产品;同时 第二代连续式成卷碳纸完成配方和技术研发进入小试阶段,有望凭借产品 性价比进行国产替代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3.4 摩擦制动领域: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空间广阔,市场开拓稳步推进
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轻量化优势显著,新能源汽车领域前景向好。公司在摩 擦制动领域的主要产品为乘用车碳/陶复合材料刹车盘。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 是一种以高强度碳纤维为增强体,以热解碳、SiC 等为基体的多相复合刹 车材料,相比传统材料,碳/陶复合材料质量轻、抗氧化、耐高温、韧性好、 不易磨损,比钢铁材质刹车盘轻 60%以上,单片轻 6-7 公斤。新能源汽车 对车身轻量化有较高要求,碳/陶复合材料制动性能更好、更轻量化,预计 在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升级换代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此外,碳/陶复合材 料克服了碳/碳刹车材料静摩擦系数低、湿态衰减大、摩擦寿命不足及环境 适应性差等缺点,在汽车和高速列车的刹车制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低成本制备技术助力国产替代。现阶段乘用车碳/陶复合材料生产制备主要 集中在国外,国内掌握高性能碳/陶复合材料刹车盘制备技术的企业较少, 国产替代空间较大。公司经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的碳陶复合材料具有工艺简 单、生产周期短、制备成本低等特点,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。
产品试样调试稳步推进。2021 年 10 月公司成立子公司金博碳陶,着手进 行碳/陶复合材料刹车盘产能建设,2021 年 12 月金博碳陶与湖南艾盛汽车 签署协议,共同推进高性能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应用,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业 务稳步推进。产品研发方面,公司已成功开发汽车用碳/陶复合材料刹车盘 产品,处于送样测试及反馈调试阶段;产能建设方面,公司准备对碳/碳老 产能向陶瓷化方向提质改造,补齐陶瓷化产能短板,批量化生产准备已提 上日程。
4 盈利预测
1.热场系统产品:我们预计 2022-2024 年公司热场系统产品实现营收 19.07/24.16/29.52 亿元,同比增长 62.4%/31.8%/23.7%,维持高增速;毛 利率略下降至 54.88%/55.85%/56.61%,维持较高盈利水平。关键假设如下:
1)销量:光伏行业持续高景气,我们预计 2022-2024 年全球新增装机分别 为 230/288/368GW,CARG29.4%,在此带动下硅片环节大规模扩产, 2020 年以来已规划建设的单晶硅棒项目超过 359GW,带来大量热场新增需 求;同时大尺寸硅片、N 型硅片推进促进碳/碳热场对传统石墨热场的替代 需求提升,光伏热场需求高增,我们预计 2022-2024 年碳基复合材料热场 需求分别为 5617/6705/8256 吨,复合增速达 31.3%,需求维持高增。截止 2021 年,公司先进碳基复合材料产能 1600 吨,我们预计 2022-2024 年将 达到 2600/3450/4150 吨,随着公司新建产能逐步释放,预计公司 2022- 2024 年热场产品销量分别为 2522/3325/4113 吨。
2)价格:近年公司销售均价逐年下降,我们认为符合光伏行业技术降本的 趋势,公司定增问询函中指出未来存在为提升市占率而降价的可能,同时考 虑价格较高的 N 型产品渗透率提升带来价格提升,我们谨慎预测公司 2022- 2024 年销售均价为 75.63/72.67/71.78 万元/吨。
3)毛利率:2021 年公司单位成本提升,主要由于原材料碳纤维价格大幅上 涨 18.7%,我们预计碳纤维产能释放后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,同时考虑公司 技术降本持续推进、新产能释放带来规模效应,预计公司 2022-2024 年毛 利率分别为 54.88%/55.85%/56.61%。
2.其他业务:公司积极布局半导体、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、氢燃料电池等多个 领域,有望凭借现有技术积淀及强劲研发实力扩展产品矩阵,打造新材料平 台。我们预计氢气制备、储氢瓶、氢燃料电池碳纸有望于 2023 年逐步放量, 碳/陶复合刹车材料、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产品有望于 2023-2024 年通过验证 后逐步放量,不断贡献盈利增长点。
3.费用假设:考虑到新产品市场开拓,我们预计公司 2022-2024 年销售费用 率由 2021 年的 4.6%略有提升至 4.7%/4.7%/4.6%;预计公司 2022 年管理 费用率因支付股权激励费用略有提升,2023-2024 年因规模效应逐步回落; 预计研发费用率基本维持稳定。
4.其他:未考虑非公开发行的因素(包括收入/固定资产/总股本等科目)。 综合以上假设,我们预计公司 2022-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 6.68/8.87/11.37 亿元,对应 EPS 为 8.32/11.06/14.17 元/股,当前股价对应 PE 为 27/20/16 倍。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
精选报告来源:【未来智库】。未来智库 – 官方网站